書名:奈米獵殺(Prey)
作者: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
譯者:洪蘭
出版時間:2003年8月
出版公司:遠流出版(台北)


這本大概是三年前的書了,暑假忙到上週,在醫院看護的晚上居然是我可以好好看完本書的時間。
基本上內容講的是新的科技造成類似「科學怪物」,一如麥可克萊頓於侏儸紀公園所營造的氣氛,喜歡挑戰讓人省思科技如何帶來人來的危機。雖然書名為「奈米獵殺」,但我覺得奈米是新科技的一個媒介,真正書裡面講了非常多的人工智慧及代理人(agent)的概念,比方說單一個體間怎麼學習、怎麼合作互動及try error的方式的「演化」。

我打個比方好了,除了人類可以透過書本或口述方式等的方式來進行「學習」。自然界大部份的生物,採取的很多都是群體方式來進行「進步」。這樣的模式在於基本上沒有思考能力的電腦,是開始建立其智慧的最佳方式。以程式人員的角度看,我們會先「為」該agent或智慧定義「環境」、「規則」。就「環境」來說的話,就好比我們都知道「萬有引力」一樣,一個agent本身它對外界的互動,並沒有辦法直接理解,所以我們必須先告知「它」處於什麼樣的環境,讓我們再用實際點的方式來談,如果設計一台「走迷宮」的機器,我們必須先告知什麼是「牆」、什麼是「路」什麼是「前後左右」。再來「規則」的話,則是什麼樣的狀況,它該有什麼反應,比方說如果是牆就是後退或轉向。有了環境跟最基本的判斷規則後,接著便是給與它「記憶」的功能,同樣在迷宮裡,它會記住剛剛那個走法是死路,及怎麼修正會得到正確的結果。

單一的個體在上述大概已經完成,若要他們能夠完全較具難度的事,比方說多個機器人「合作」時,就要再加入一些規則,像是互動的準則(利己?利他?均分?)及作業分工的概念,其中最常被提到的是應用到「賽局理論」多個小偷隔離問訊的問題,就是它怎麼去「猜」其他人可能怎麼想,我會得到最佳效果。這些讓原本微不足道的奈米大小「個體」群聚成了可以攻擊的類似實體。

在書中,讓我眼睛一亮的是,過往我們會用細菌來產生些酵素或藥品,在這本書裡,它利用了細菌來為我們製造奈米大小的「產品」,這個idea就像我們人類或許在米粒上刻字已經是很難的事,若是以細菌的觀點,或許這只是讓他們在上面「挖地道」。

基本上就是這樣的組合,我們讓細菌+人工智慧(電腦程式)+奈米產品(飛行能力)整合在一起,產生了群集,它們會「思考」、會繁殖(利用細菌特性)、會侵略(類似適者生存的概念),只是最後的橋段有點點老掉牙的收場。
雖然我對於麥可利用了一堆專有名詞來嚇唬了讀者(甚至連程式碼都出現了,讓我還真的去念了一下)覺得有點…不大喜歡就對了,但裡面描述的手法、創新的idea及一如過往提出對科技的省思,還是值得讓人一讀的小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s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