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絕對理性的角度來看,只有機器人能辦到,人只要多了個賭性的特質,永遠不可以達到完全的理性決策......所以人們會說「只在乎曾經擁有 不在乎天長地久」,是阿Q哲學也好,是真的悟了也好,我還是認為大家都在拔河著那個最後的停損點該在哪。
聽過種試膽比賽,在緊接是水域的堤坡上奔跑,看誰能撐到最接近才停下,這是種拿捏,你願意多付出那一點危險,來換取多一點機會的勝利嗎?再看看股市上的賭注,情況比較相似的是在跌得很慘時,這又是另一種賭,總是騙著自己,馬上就快到谷底了,會有轉機希望能夠一舉翻紅,有那麼些奇蹟,但大多得到的是更慘的結果。
停損點,到底什麼該停?到底什麼是損?這些都是自由心證的東西,繞回多年前自己期勉的許願池理論(有限的資源,但應該去嘗試、祈禱,是可能會有奇蹟的),仔細想想其實有點點道理,但還是有點點傻。
自己常被笑是「好人」,so what?說我瀟灑到沒有那麼些期待是騙人的,那到底有沒有停損點呢?我想當局者迷的狀況下,人大多只是會不斷地繼續投入,從宗教的立場可以用還債的觀念解釋,從人的立場,是「賭性」。要當個賭徒,要有本錢,要有勇氣,但也要懂得怎麼收場離開,但我自己也都還沒學會,每每暗自約束了,卻為了一點點可能曙光,卻又傻傻的投入了。
該問值得嗎? 或許會這樣思考的~只有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s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