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ad
Mad? What is Mad? 不過是我們下的定義罷了...
(這篇純就個人角度的雜記,歡迎討論但別批評,因為我原本就不是也不習慣研究推理文學等等的)

先從組合來看,就不得不承認我特別偏心這電影了(雖然我覺得可以拍得更好),編導杜琪峰韋家輝,加上劉青雲,這樣的組合本身效應已經夠強了。杜導在前兩年重心都在黑社會電影(然還有放·逐這部也是驚豔的佳作),這幾年少有可以說是令人讚賞的警探片,先來個題外話好了,我「自己」對這類的片如果要成功的定義是:

b

    1. 偵探(推展主導線)
      他可能是警察、路人甲,甚至是兇手自己的角度(見Murder by Numbers)。這個線要有特色,要有強度,是個教主,讓你願意在兩小時內,陪它思考跟他走一遭。經典的Se7en裡多棒的組合(題外話的題外話,它已經是部教材了),老、少、黑、白、沉穩、衝動。而我為什麼說兇手也是,從他的立場來看為什麼犯案等等,常也是電影跟小說被用的手法(見東野圭吾惡意,跳動的視角用得很精彩)
    2. 事件(這不是廢話嗎?)
      事出有因,他可能是個陳年案,是個詭異兇手,或是心魔(跟本片比較相關),它比較像個爆點而已。
    3. City (Stage)
      一步好的警探片,總要有個可以表演的舞台,比方說我們從卜洛克的小說裡可以了解到紐約是個多棒的舞台(見<八百萬種死法>Eight Million Ways to Die ),從五味紛雜的雙瞳(又是部可惜的片),也知道台北其實也不賴,當然金融、殖民及移民文化衝擊交雜的香港,是個很棒的選擇(事實上也真的發生了一堆詭譎的案件)
    4. 批判(事因)
      跟事件不同的,批判指的是,是個文化。一宗只是"殺"跟"血"的片(我還蠻討厭的),那我乾脆去看驚聲尖笑好了。這樣說好了,其中一種天時、地利、人"不"和,事件就發生了(瘋子能拿到兇器總是有因的吧)。宗教、偏執也常被用(見赤色追緝令及剛剛說的se7en
    5. 其他
      配樂(諷刺、沉重)、調性(風格: 趣味、低沉、窒鬱都ok)、運鏡(遠景、第一人稱視角),用得好可以把電影或小說更提升很多,這當然就是跟神探有關的(杜導的特色)。

上面幾個元素如果懂得利用交疊,基本上一部懸疑片或小說已經差不多成形了(當然這我自己的看法,推理文學研究的定義可能會更嚴謹,先定義了這些,我們再來看電影也會有趣很多。可以拿張紙下次看這類片時,找找是不是真的都有)。

我們先再從杜導演的幾部我印象較深的作品看起。從暗花(監製)裡的詭譎、怪誕、對,非常突然(又名重案組)中的峰迴路轉、輕敵、team,暗戰卻又歡樂?! 追逐(在暗戰二裡更明顯),鎗火則是運鏡跟多線人物描寫的經典(真的很喜歡這部,改天再談談它),到了PTU一樣透過運鏡跟幾個突兀點(半夜騎車的小男孩...哈~為什麼很多片都喜歡用騎車的人來當導線...見險路勿近),將整個原本簡單(甚至可以是無聊)的事件,描述出了香港警察的文化。不得不承認在這麼多年的磨練下,他已經越來越走出自己的特色,別於歐美市場,有時不得不為香港的電影鼓掌,這幾個老牌的演員,利用不同的角色付予,可以拍出一部部小品(相較於歐美),但卻又不失精彩的好電影。

扯了一大堆,在轉進主題前,先休息一下,這一次我們先從運鏡跟配樂談起,跟杜有關的幾部電影,很喜歡用交錯的衝突(樓梯間及人物的平移)跟轉場的鏡頭(槍戰、槍戰、還是槍戰),這樣的運鏡在大事件放·逐暗花鎗火中都一展無遺,文化這時又派上用場了:

    1. 大型舊住宅公寓(正是香港的地狹人綢),可以將這些東西派上用場,樓梯、天台等等,題外話又來了,三更之回家裡,正是利用這樣大樓的住戶的紛雜,將這故事烘托得這麼精彩,而一堆港製鬼片也正式利用了這樣的空間感,正因為這樣的特性,最容易拿來當追逐跟藏匿的使用,而且相信就人類本身的特性,這種巨大、錯雜的未知空間,原本就有一定的壓迫感(本人這笨蛋小時候夢過幾次在類似這樣走不出去的大樓裡被殭屍或兇手追,都要感謝港片教我...)。一些對峙,跟平移的鏡頭,可以在這樣的場景中,拍得很"美"。(ex: 看看在大事件裡樓梯間及放逐裡的牌樓,真的好用,當然黑道片裡也常用)
    2. 再來是市場,不得不說"市場",這元素在亞洲電影,正因為區域文化的關係,在城市中有很多這樣的"景",也便宜了港片的使用,我們可以看到成龍常用它,不管是追逐或打架,多好用呀!,其他的警匪黑道片,要拍到追兇追不到時,很棒地路口來個市場,看你要讓兇手消失、偷襲、挾持,這都一定要用市場了,裡面論面孔有面孔(老少等等),武器永遠是有的(魚刀、水桶、水果?!)。這時又要再提一下一部憾到我的港片,癲佬正傳,最後那幕在市場的戲,那個收點,看了有點不舒服。
    3. 工廠,不能再扯遠了,我們先回到這部片,這部片在上面元素雖然用得不多,因為它開宗明義就讓你知道誰是兇手,所以沒用到太多藏阿躲的。讓我們回憶暗花裡,最後劉青雲跟梁朝偉的對戰,原因在於"身份的互換",所以用了鏡子工廠(沒記錯的話),神探也是用了跟神探異曲同工之妙的拍法(先不論這個是否是在向誰致敬,待查),這次的鏡子把主題用得太棒了,正如其他介紹這篇電影blog所說的,它將裡面的"鬼",用這樣碎散的反射一一拍出。正也是在這樣的空間,可以做這樣的收尾!!(great)

sssas

第一篇就先到這收一下,好久沒寫這麼多字了,建議可以一部部去找來看,相異於吳宇森(自樹一格的美學),杜琪峰拍的電影雖然不"大",但對於香港文化跟特色的掌握就我感覺覺得更細膩。正因為這樣的在地描述及文化使用(光明面、黑暗面、溫馨、體制諷刺...),就他一系列的故事下來,除了黑道、警匪外,我們可以在再見阿郎看到發哥異於槍手的柔情,孤男寡女瘦身男女,對於城市故事的描寫,大隻佬的輪迴觀...這樣的簡單回顧,也讓自己更喜歡杜導的作品。有機會再多聊其他片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sjang 的頭像
    jasjang

    jasjang

    jasj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